四月讀清單:芸芸眾生奇幻史詩

CHEERYOUGO
bycheeryougo
Published in
May 14, 2023

--

四月總是奇幻的月,每次影展都餵養我繼續活下去的動力,電影真是神奇。有時候我抗拒看電影,害怕電影強烈的渲染力會把我拉去某個我寧願不要去的地方,不過慶幸大多時候看完電影,就好像淋一場清潔的雨,髒污都被帶到地底下去。

雖然人家說戲如人生,我們都知道人生比戲還荒謬,電影作為虛構人生(就連紀錄片也因為作者觀點多少有點虛構的成分)把百無聊賴的日子濃縮成精華,任何人的生活都可以如史詩般氣勢滂薄,我們就是自己生活的英雄,可能還身兼反派。

今年奇幻的焦點導演是Paul Thomas Anderson,可能因為他跟Jonny Greenwood的密切合作,而我又對Jonny和他的樂團有無法自拔的熱愛,我開始莫名無條件支持PTA的任何作品,不過就算不是無條件支持,PTA的作品既宏大又細緻,誰能不投他一票?

“Now that I’ve met you / Would you object to / Never seeing each other again”

《心靈角落Magnolia》不僅是我在PTA作品中最喜歡,也是這一次奇幻影展中我的心頭大好,188分鐘20個角色在一天的時間,電影講的是人的關係,一些愛情、一些未盡的怨恨、一些自我尚未實現,PTA說他想要把這種私密的個人情感拍成史詩。史詩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多描寫歷史上傳奇英雄事件,畢竟種不出小麥、獵不到老虎這種事,記錄下來也不會有人想看;會被稱為史詩的電影也多半是戰爭電影,不然就是政治事件(現在的超級英雄電影反倒更像喜劇而不是史詩)然而實際上,情感最滂薄的卻是日常小事,彷彿看見一面鏡子的電影賺我最多熱淚,《心靈角落Magnolia》裡尿濕褲子的小天才、深受童年傷害而脆弱的毒蟲、內心溫柔如棉被的護士,都過著表面平靜卻波瀾四起的史詩人生。

另一部PTA的電影《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有非常震懾的大場面,題材也更嚴肅更有政治意味,但撇除一個個爆炸場面,電影究竟是探討人心與人性,還有如何喝光混蛋的奶昔。

turns out licorice pizza means vinyl records

前幾年我就深信總有一天會在戲院看到《甘草披薩Licorice Pizza》,我的深信不疑這次總算被實現,大家都說搞不懂PTA拍這一部的意義為何(我也不懂),但他再次證明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情小愛與普通生活,透過某雙眼睛來看,依然絢麗華麗霓虹閃耀。十五歲或二十五歲,都可以五光十色。

好萊塢名流的生活即使不用PTA濾鏡,大概也可以說是客觀上最華麗、最混亂、最具史詩規模的,我讀了Paris Hilton最新一本回憶錄(認真好奇一個人的回憶錄極限是幾本)這一次她誠實的面對自己和讀者,寫下多年來不為人知的過去,包括小時候被男老師誘騙、被以為是朋友的陌生人侵犯、被父母送去所謂「管教青少年的學校」,在十六歲到十八歲的青春年華過了根本就是霸凌與剝削的生活。這本回憶錄用精彩來形容不太恰當,某些章節讀起來令人痛心,我一面對她的遭遇不可置信,一面佩服她的勇氣與韌性,就因為她是個派對女孩、性感象徵,就因為她嬌滴滴、含著金湯匙,我們就要對她貼上標籤、訕笑她、認為她是個無腦金髮女嗎?就因為女孩們喜歡玩樂就要被認為放蕩和愚蠢嗎?

必須坦承,好幾次我忍不住懷疑起字裡行間的真實性,卻馬上覺得愧疚,雖然說我習慣對事物暫且抱持懷疑態度,但在心裡油然而生的質疑,似乎也說著我自己的偏見,說著這社會充斥的先入為主。

另一本堪稱史詩的《白牙White Teeth》亦充滿了先入為主、刻板印象和偏見,不過這些都是為了映襯出真實,Zadie Smith用嘲諷戲謔的口吻寫下三個家庭三個世代糾纏不清的命運,孟加拉人、白人、牙買加人,耶和華見證人的信仰、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意識形態、理性主義無神論的科學至上,這些母題太多又太複雜,非得要史詩般的格局(和頁數)才交代得清,想到這本書是Smith在二十幾歲時寫下的,就覺得……那我呢?我現在在做什麼?

順帶一提,至今我讀過最有史詩格局的小說是《中性Middlesex》,同樣是跨了三個世代、一個大洋和幾個國家,同樣超過五百頁讓人看得暈頭轉向,此書結構更完整,角色更深刻,至今我仍時不時會想到書裡的某個情節、某段插曲。

There’s a docuseries based on this book on Netflix…add in my tbw

最後最後,四月我用另一個史詩作結,也就是幾乎每個人的愛:食物!在《烹:火、水、風、土,開啟千百年手工美味的祕鑰Cooked: A Natural History of Transformation》這本書,記者/作家Michael Pollen 利用自然界的四個元素:火、水、風、土,探討食材與人類與烹調的歷史,其中風的章節讓我讀的怦然不已,風指空氣,亦為發酵,更精確的說是酸種麵包的發酵,身為一個超級業餘但十足樂在其中的烘焙者,我讀這章節就像再次度過一個培養酸種和烘焙麵包的大冒險。看著看著,忍不住感嘆:我真的好~~愛~~烘焙~~

one of my babes

酸種酵母就是一個有機體,甚至可說是生命,菌種吃掉空氣中的物質和水分,逐漸壯大,變得營養且活躍,加進一定比例的麵粉與水(麵粉與水的比例值得實驗),有機反應被刺激,酵母變得更加活躍,讓麵團越長越高、越變越大,再利用揉麵和塑形,把麩質和筋度拉扯開來,最後高溫烤過,酵母菌種雖死猶榮。我以前總愛把麵包稱為我的寶貝,不只是因為我熱愛養出來的麵包,更是因為麵包的確就是個生命,烘焙師就像父母,用無限的愛與耐心養出一個金黃皮脆飽滿的小孩,看著他們,就像看著小孩終於長成大人,驕傲不已。

--

--

CHEERYOUGO
bycheeryougo

Writing dow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手寫意識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