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讀清單:一種極致的感性與一種極致的理性

CHEERYOUGO
bycheeryougo
Published in
Apr 18, 2023

--

我想成為一個隨時隨地都在閱讀的人,誰在乎看起來會不會像個書呆子,誰在乎書頁上沾滿咖啡漬、麵包屑、滷肉飯醬汁,誰在乎大腦忙於味道與文本分析而意識分裂。我的黃香李實驗。

閱讀到底是一種感性還是理性的行為呢?

我只知道不理性的我非常需要Tent出品透明書壓

差點就要把這個人頭刺在我的手臂上

重讀了一遍《月亮與六便士The Moon Sixpence》,這已經是第四次閱讀了,而我意識到心理狀態的改變,

其一:我不再想要當書裡描寫那個放棄一切只為了藝術而活的瘋子

其二:我不可能成為放棄一切只為了藝術而活的瘋子

其三:我理解到這世界99%的人都不可能也不可以成為放棄一切只為了藝術而活的瘋子

大部分的我們是旁觀者,相對瘋狂藝術家(例如小說主角的原型高更),我們或可說是理智微藝術家,也許稱為鑑賞家更貼切吧。我們熱愛藝術和其他抽象又虛無的事物,我們享受藝術為生活添加的熱情、我們渴望藝術帶來的解放,但在我們的權重當中,生活本身似乎比純粹藝術更重要。我永遠選擇麵包,無論選項是愛情或麵包,還是鋼筆或麵包,如果是酸種麵包會更好,加個高達起司更完美。

這個版本的封面值得一個chef's kiss

吳爾芙的《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是另一種極致感性與浪漫的書寫,自沒有去成的燈塔,開展出角色與時代的刻畫,細膩描繪個體中的內心活動與個體間的情感張力。我最喜歡其中一段夫妻猜測彼此的內心想法,我想我們偶爾都猜錯他人心中的暗潮洶湧。Woolf的華麗詞藻不斷堆砌,在當今每15秒就要換下一個動態的時代,故事似乎沒有任何推進,這個世界太快了,浪漫已經被調成兩倍速。

而感性因此被稀釋,善感是青年的特權,二十五歲後的多愁只能說是自溺,是嗎?開始看非小說的理論/論述書籍,是我邁向成人的一個路標(理財跟心靈成長類還要再等個一百萬年,下輩子再說)。換個角度,各領域各題材的書籍是認識千奇百怪世界的絕佳方式。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我過去總是說服自己I'm not hungry,最好都不要吃東西,因為進食等同於肥胖等同於面目可憎等同於自我厭惡等同於人生完蛋,於是女明星教你怎麼寫飲食日記,而少女們虛弱到沒有力氣爬樓梯,這是兩千年代初的文化,現在盛行健康美好生活,用以包裝病態飲食文化,人魚馬甲蜜桃字眼當道,肥胖依舊如瘟疫,但是什麼是肥胖?BMI指標可信嗎?肥胖和疾病正相關嗎?當你說「我對肥胖沒有偏見,但我不想變胖」是真的沒有偏見嗎?這些是 “You Just Need to Lose Weight: And 19 Other Myths About Fat People” 這本書丟出的挑戰。

我簡直讀到頭暈腦脹,一直以來把纖瘦當成人生目標的我,如果把這個想法從腦袋移除,那什麼樣的新想法該被植入?如果瘦也不是胖也不是,我們要怎麼吃怎麼動怎麼活?

最後我想,大概就只能聽身體怎麼說吧,餓了就吃但過猶不及,饞要滿足但肚皮不要撐得鼓脹噁心想吐。

對體態嚴苛的要求是物化女性的根本之一,也是女性主義該共同對抗的意識形態。《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雖然沒有探討太多女性與體態,倒是讓我的女性主義視角更加開闊,平常接收大量在歐美文化脈絡的女性主義,我好奇日本的角度又是如何。

在日本,身為女性會不會比身為人更辛苦?

這本書是上野千鶴子教授和漫畫家田房永子的對話節錄,讀起來相當平易近人,一來一往的對話讓價值觀的碰撞更顯見,也刺激讀者參與對話,我想現在這個時代確實比任何時候更需要對話,性別之間的、性別之內的、世代之間的。有時候我慶幸自己生在性別意識相對開放的台灣,但有時候傳統文化中根深柢固的性別角色從身邊的人嘴裡竄出,依舊讓我像性別意識糾察隊一樣吹哨子,更不用說好幾次甚至得對自己吹哨;有時候對於身為女性被先入為主賦予的優勢和特權感到不好意思,很多時候卻不斷看到女性權益的倒退,例如女性領導者數量持續減少,例如家庭暴力和性騷擾事件從未減少。對女性所能享有的事物感覺不好意思,會不會也是性別教育在我(們)腦袋裡種下的根?

前一晚睡前讀的段落已經被夢覆蓋,今天一早讀的幾行充滿水煮蛋和咖啡味,我心滿意足闔上書準備出門。閱讀幫我做好面對一天的心理準備,閱讀讓我能夠感性也足夠理性。

--

--

CHEERYOUGO
bycheeryougo

Writing dow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手寫意識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