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讀清單:來自那邊的呼喚

CHEERYOUGO
bycheeryougo
Published in
Aug 18, 2023

--

女性什麼時候會聽到母性慾望的呼喚?

我曾經跟一個朋友說:從某個時刻,我好像也開始考慮要不要生小孩。朋友只說,那你要先有個對象。Ouch!

(看著他,在心中默默想,不能夠是你嗎)

我一直認為小孩在現在這個世界會生活得很辛苦,先不論社會資源分配多不公平、不論教育環境壓抑個性、不論學生之間的霸凌跟層出不窮的性剝削事件,光是一年比一年還熱,就不禁覺得人類應該差不多要滅亡了,把小孩放在這世界簡直是虐待。跟一個長輩聊到,他說每一個世代會找到解決方式,他們那個年代大家的生活也辛苦,但是還是讓小孩在富足的環境下長大了,我跟他說,我們這個世代的解決方式就是不生小孩。好像也不無道理。

所以母性慾望的呼喚讓我遲疑困惑害怕。

Virginie Efira真是美得不像話

台北電影節看的一部電影《她和他的女兒Other People’s Children》正聚焦在母性呼喚,四十歲的高中老師在生活中照顧著高中少年少女、戀人的五歲女兒、妹妹還在肚子裡的孩子,但就是沒能擁有自己的孩子,她的生理時鐘正在倒數,現在沒有,恐怕以後再也不能夠有。

也許那個母性慾望其實是股佔有慾,必須擁有自己的一個東西;或者是對倒數計時的焦慮。

Probably one of the best books I read this year (already!)

我看了另一本書《星空下的隔離病房The Pull of Stars》,故事發生在1918年代大流感,講述一個助產士在流感隔離產房的兩天,助產士Julia剛過三十歲生日,那時候她已經聽到自己身體滴滴答答的倒數計時,但對她而言更重要的卻是眼前染上流感的孕婦以及將要出世的胎兒,那是艱難的年代,對病與死已經屢見不鮮,而初生嬰兒的嚎啕大哭依然是最美好的事。書裡對生產過程的描寫真的是讓我忍不住要為每個媽媽拍手,對剛經過疫情折磨的我們更是心有戚戚。

可是生完小孩後呢?

潛藏在我隱約感受到的母性呼喚中還有對自己的缺乏自信,一方面我依然覺得自己根本就還沒真正長成大人

(哪間銀行的刷卡回饋高?)

另一方面我對養育另一個個體一點都沒把握,我連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很多時候都無法好好處理,更何況對另一個生命負起責任?

另一方面我對養育另一個個體一點都沒把握,我連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很多時候都無法好好處理,更何況對另一個生命負起責任?

但是在Invisible Child: Poverty, Survival & Hope in an American City這本報導文學書籍,父親與母親有其他八個責任。這一個龐大的家庭生活在紐約的貧窮線之下,從一個收容所到下一個收容所,從一間學校換到另一間學校,沒有改變的是飢餓與寒冷的狀態。這本書以青少女Dasani為主角看這個家庭和貧窮的對抗,作者在後記說到

Society does not see Chanel and Supreme [the mother and father] as former children, which makes it easier to blame them for their problems. That is the very reason…that I asked my Times editor, ‘What if I just write about the kids?’

貧窮的原因很複雜,大多時候不會只是因為一個人懶惰或愚笨,也因此貧窮不能定義一個人,貧窮無法定義Dasani和她的父母,我想雖然她的父母不能說稱職,但是他們給孩子在人生中至關重要的道理,例如尊嚴、例如驕傲、例如家庭。

Jesse Eisenberg’s debut, as weird as he (in a good way, ofc)

台北電影節看的《等你當完救世主When You Finish Saving the World》是一個有趣的對照,這是一個前嬉皮父母和自溺青少年組成的中產家庭,有棟郊區的漂亮房子,還有似乎是以環保為遵旨的兩人座超小車,這個家什麼都不缺,就是缺乏母親與兒子的連結。覺青媽媽從兒子小時候就帶他到各種抗議遊行,殊不知長大後兒子只在乎自己的音樂(媽媽認為是沒深度的音樂)兒子卻覺得媽媽只在乎她必須拯救的移民家庭而不關心他,兩人對彼此失望而漸行漸遠。

電影裡的媽媽也是個瑕疵角色,有一度我甚至覺得,我就像那個媽媽一樣懷抱太多理想,那看起來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有小孩了……;電影最終要講的是接納與獨立,沒有一個人會依照另一個人的想像成長,我們要看的是想像之外的可能性。

Surprise me, kid!

Yorgos Lanthimos’s film is always weird (in a best possible way)

《非普通教慾Dogtooth》則是完全相反,父親為三個孩子建構一個世界(我想他的妻子/他們的母親也被囚禁在這個世界了)扭曲詞彙、捏造常規,這三個身體已成熟但心智被「保護」的孩子,行為舉止就像被下藥,其實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這樣。但是,沒有一個人會依照另一個人的想像成長,再怎麼樣看似滴水不漏的防護,還是如同牙齒能夠輕易被打碎,然後 — —

有點太喜歡Ken

雖然如是說,但我們一面想脫離家庭寄予的厚望和想像,一面卻又把自己塞進社會的理想框架,就像《芭比Barbie》充滿金句台詞(Greta就是可以讓我熱淚盈眶)解放女性也解放男性,同時卻讓身為觀眾的我們看著螢幕上漂亮男男女女演員忍不住覺得,我看起來就是跟他們差了十萬八千里,我什麼時候能長得像她一樣漂亮、我什麼時候能擁有自己的mojo dojo casa house(??)

於是忍不住開始想

會不會母性慾望的呼喚也是一個框架而我們無能為力掙脫?

會不會我們的孩子依然必須與和現在很像但又有點不一樣的框架抗戰?

會不會我對母性慾望的所有否定和猶疑也是一種早就預設好的框架?……

……但是活在框架裡又會怎麼樣嗎?

--

--

CHEERYOUGO
bycheeryougo

Writing dow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手寫意識之流